皈依經文詳解-3
『教源肇起於西天,法水漫流於東土。直至於今,在家二眾,四生九有,咸沾恩澤。 』
『教源肇起於西天,法水漫流於東土。 』
佛教的根源是從西天,就是我們所說的印度天竺國開始的,漸漸的佛法往東傳,傳到漢地中國來,稱之為漢傳佛教。也有往南傳的部分,就稱為南傳佛教。南傳佛教又被我們稱之為小乘佛教。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妥當,說自己是大乘佛教,別人就是小乘佛教,形於內有了大跟小的區分,形於外則貶低了別人。
在佛經中,常常會看到"摩訶"(梵語:महा,Mahā),"摩訶"就是偉大的、高尚的意思。 "摩訶Maha"是梵文。比方說: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,就常常念到"摩訶迦葉、摩訶迦旃延、摩訶......"而為了表達尊敬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,佛經中也尊稱她為"摩訶摩耶"(महामाया,Mahāmāyā,偉大的摩耶)。另外"摩訶般若波羅蜜"這個"摩訶"也是一個偉大的意思。還有"摩訶迦阇波提"就是摩耶夫人的姐姐,也就是佛陀的養母,後來出家成為大愛道比丘尼,是比丘尼里面威望最高的那個人,所以"摩訶"這兩個字要傳達的就是一個很偉大的意思。大乘教派(梵語:महायान,mahāyāna)亦稱「大乘佛教」,梵文音譯「摩訶衍那」或「摩訶衍」,就是偉大的教派。反之稱小乘佛教(梵語:हीनयान,Hīnayāna)就意謂著是很小,有卑微、卑鄙、微弱、無力、虛弱的意思。 "小乘"是大乘佛教所劃分的三乘教法中用來貶稱聲聞乘、獨覺乘的統稱,也被用來貶稱所有傳統部派佛教教派,包括現代上座部佛教。因為「小乘」包含貶義,在學者及佛教徒間,長期存有爭議,現代南傳佛教不接受「小乘」的稱呼。 1950年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達成明確共識,不再接受或使用"小乘"這個名詞,改用上座部佛教(巴利語:थेरवाद,Theravāda;梵語:स्थविरवाद Sthaviravāda;僧伽羅文:ථෙරවාද Theravāda)。若講大乘小乘,就是在比較和分別。將來我們也別再講人家是小乘佛教了,要改說"南傳佛教"或是"上座部佛教"。
"法無定法,佛佛道同。"雖然每尊佛所講的道理都一樣,但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法。例如:我肚子痛,你卻給我頭痛的藥吃,有用嗎?沒用的。每個人的根器不同,適合每個人修行的方法也不同。每一個人有各自的緣分,只要能夠幫到你的法,都是好的法。如果南傳佛教的教育思想能夠幫到眾生,在禪修當中得到解脫,這肯定也是好的法。而大乘菩薩道的思想,幫助我們利益眾生的同時,累積功德進而究竟成佛也是好的法,所以以後不要講小乘佛教了。泰國、緬甸、伊斯利蘭卡的佛教,你可以講南傳佛教,也可以說上座部佛教。佛法在往南傳的時候,發展成好幾個部派,有犢子部、上座部、說一切有部...等,目前我們把南傳佛教都統一稱之為上座部佛教或者是南傳佛教。
『直至於今,在家二眾。 』
"二眾"指的是在家的男眾跟女眾。
『四生九有,咸沾恩澤。 』
四生:是指三界六道有情產生之四種類別。
1.卵生:由卵孵出的有情,如雞、蛇、魚、蟻等;
2.胎生:從母胎而出生者,如人、象、馬、牛、驢等;
3.濕生:由糞聚、腐肉、叢草等潤濕地之濕氣所產生者,如黴菌、蚊蚰等;
4.化生:無所託而忽有者,如諸天、地獄之有情,皆由其過去之業力而化生。
九有:指一切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有情所居之九地。
1.欲界:五趣雜居地;
2.色界:離生喜樂地、定生喜樂地、離喜妙樂地、舍念清淨地;
3.無色界:空無邊處地、識無邊處地、無所有處地、非想非非想處地。
因這九處地為有漏業因之果報,故稱九有。
這句話也就是說,三界九有一切的眾生都受到佛菩薩的恩澤庇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