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-忍辱的智慧
2017-04-16
延續昨天關於【忍辱】的話題。當我們身處在忍辱的情境中,並不覺得自己是在修忍辱,這是修忍辱的最高境界,稱之為【忍辱波羅蜜】。
有弟子提出疑問:如何區別這種不假思索的忍辱是否落入慣性的犧牲者陷阱?
首先,讓我們先回到【一切唯心造】的中心思想來談談。
外界給予我們任何待遇,都是來自自己內心的感召。內心是順暢的,環境對待我們必然也是順暢的。當內心有錯誤的執著,或是怨恨,或者批判...等等的負面情緒,投射到外界,就會產生負面的環境。換句話說,你對環境的感受(或是你的遭遇),正是你內在環境所影現的外在環境。如果你能提醒自己這個原則,那麼當你對外在環境感受到變化時,也可以藉此去覺察自己內在環境已經產生改變。
舉個例子來說,如果你覺得有人傷害了你,導致你必須處理情緒時,如同前一段所說,這是屬於自作自受。因為是內在有了負面種子,而吸引了外在果報現前。所以說,這是必然的發生,而你必然要接受,在接受之前的情緒處理,如同昨天說的,你可以選擇發洩情緒,也可以選擇忍耐。但這兩個都不正確,因為沒有真的【接受】,即便是忍耐,也不是真的【忍辱】。
如果了知前述的唯心概念,忍辱其實只是對自己內在環境變化的初步處理步驟,它的意義並不只在沒讓情緒發出來的表象,而是把重點放在忍辱之後,也就是處理內在環境的部分。簡單的說,我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自己不正確的觀念,營造更正能量的內在環境。當業果現前時,我能超越情緒直達目的。既然超越情緒,當然也就不會出現所謂忍耐還是忍辱的選項了。因為處理自己的問題,重要過處理情緒。
犧牲是有情緒而選擇忍耐。習慣性的犧牲,乍看好像忍辱,但其實是以麻木來處理自己的情緒,並沒有直指問題所在,跟忍辱的定義還是不一樣的。